
【改写后的文本】 1929年8月16日午后创赢策略,青岛山东路(今中山路)的喧嚣被几声刺耳的枪响撕裂。熙攘的人群骤然静止,无数双眼睛齐刷刷转向声源——只见新盛泰鞋店门口,一名男子面朝下倒在血泊中,深色西装的后背已被鲜血浸透。散落在一旁的鞋盒里,崭新的皮鞋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与地上蔓延的暗红形成骇人对比。枪手早已混入四散奔逃的人流,转瞬间,这条青岛最繁华的街道竟如鬼域般空无一人。
倒在血泊中的正是中共头号叛徒王复元。这位曾任山东省委秘书长的叛变者,被中共中央视为山东工作最大障碍。他的伏诛虽解除了组织的心腹大患,却在国民党内部引发轩然大波——在军警林立的青岛闹市实施精准刺杀,这记耳光打得敌人阵脚大乱。 暴怒的反扑接踵而至。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要员刘涟漪、陈调元联合青岛市长吴思豫,开出两千银元的天价悬赏。由王复元胞弟王天生领衔的义务侦察队迅速组建,德国籍侦探长安德和奉命主查。这位经验丰富的警探将突破口锁定在徐子兴身上——这个与王复元同样有过弃暗投明经历的特情人员,表面是王复元心腹,暗地里却总在关键时刻让线索断线。 安德和的猫鼠游戏持续了整整两年。徐子兴像条滑不留手的鱼,不仅完美避开所有试探,还主动请缨加入侦察队。这种反常的积极反而加深了德籍警探的疑虑。1931年初,当叛徒供出地下党员董汝勤的住址时,徐子兴的抉择终于暴露了自己——他冒险示警让捕共队扑空,火盆里未燃尽的文件灰烬成了最致命的破绽。 嗅觉敏锐的王天生立即联想到安德和的怀疑。当便衣特务开始24小时盯梢时,徐子兴在回家路上就察觉了异样:巷口修鞋匠陌生的面孔,茶楼窗口反光的望远镜。他镇定地完成暗号交接,当夜就带着家人转移到大成路14号。这场隐蔽战持续到四月,直到另一个叛徒孙殿斌的出卖终结了这场博弈。 最后的围捕发生在海雾弥漫的码头。本应接应上海同志的徐子兴,眼睁睁看着交通员被按倒在甲板上。明白退路已断的他,为保护组织主动切断了所有联络。在德国警署的地牢里,这个文弱的书生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。同年盛夏的暴雨中,34岁的徐子兴在千佛山刑场挺直脊梁,枪声与雷声同时炸响,鲜血混着雨水渗入齐鲁大地。 这位三面间谍的传奇人生,最终化作青岛档案馆里发黄的卷宗。他用双面人生诠释的忠诚,在党史的星河中永远闪烁。 发布于:天津市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